中國航運業似乎在一瞬間遭遇到了所有問題,航運類企業的集體巨虧在不少人的意料之中。截至昨日,共有9家上市公司發布2011年年報,根據巨靈平臺統計顯示,9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的117億元,相比2010年同比下跌188%。4月6日,國家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主持召開部務會議明確表示,“面對需求放緩、運力過剩、成本上漲、運價下降、虧損擴大的嚴峻形勢,要積極引導航運企業通過主動調結構、轉方式來適應市場變化。”
“運力過剩的局面短時間內恐怕難有改進,航運業恐怕要再熬至少兩年多。”一位業內人士坦言,而更令人擔憂的是,航運市場的重挫,恐怕將進一步拖累上游造船產業的發展,今年1月我國造船訂單同比回落71%,船價一度跌回8年前,2012年的開局不利令所有人都難有信心。
全球需求減緩運力過剩 航運業艱難過冬
截至昨日,共有9家上市公司發布2011年年報,根據巨靈平臺統計顯示,9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的117億元,相比2010年同比大降188%。其中,干散貨船隊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遠洋,2011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負的104.5億元,不但創造了中遠自身7年來的最低點,同時也成為目前公布2011年年報上市公司中虧損額最高的。
更令業界膽寒的是,去年的疲軟表現或在今年繼續。根據國家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前兩個月,港口生產增速依舊整體趨緩,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。1至2月份,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.5億噸,同比增長7%,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放緩7.1個百分點。
“今年年初,波羅的海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(BDI)跌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歷史低點,國際集裝箱運輸、油品運輸行業也面臨持續虧損。”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、新聞發言人何建中在此前的發布會上表示,航運業本身就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,航運市場的需求增速放緩,市場的運力嚴重過剩,以及企業成本大幅上升,是整個行業重挫的大背景。
數據顯示,在今年運力過剩的嚴峻局面下,全球運力的增長仍然在10%以上,而需求的增長僅在5%左右,今年仍然會有1000多艘船舶下水,而且單船平均載重越來越大,整個行業或將被拖累2年。
民生證券坦言,“2012年散貨運量增5%,運力增15%;原油運量增2%,運力增8%;成品油運量增3%,運力增5%至6%;集裝箱量增6%,運力增8%。運力過剩仍然是2012年航運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。”按照航運需求滯后世界經濟波動1-2年的慣例來推論,整個航運業的復蘇恐怕仍要延后2年左右。
記者多方求證,并未確認此前風傳的多部委共同救市的消息,但是交通運輸部此前已明確表示,將采取措施,支持航運企業渡過難關,該部門表示,將指導航運企業加強風險管理,支持航運企業與大貨主簽訂風險共擔合同,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有能力的航運企業兼并重組,爭取盡快出臺促進航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。
歐債寒流凍結造船業今年仍將谷底徘徊
隨著運力的下降,國內造船產業的苦日子似乎也才剛剛開始,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(以下簡稱“BDI”)極度低迷已給航運行業造成了較嚴重的影響。在航運公司紛紛預告虧損并且資金告急勒緊褲腰帶之時,造船業也因東家的收緊而受到波及。
有數據顯示,整個2012年的造船業開局也是頗為艱難。2012年1月份,造船業全球新接訂單為200萬DWT(載重噸位),同比回落71%,環比下滑36.5%。1月新接訂單數兩年來首次跌破200萬DWT,同時也是自2005年來開年最低數據。
業內人士坦言,這證明現階段船舶市場仍處于歷史底部,同時證明了2012年船市將會延續2011年的低迷態勢。華安證券分析師表示:“歐洲債務危機,極有可能拖累到全球經濟的發展,因此在需求難有起色的情況下,造船訂單的減少也是合乎情理的。我國的造船業70%以上的訂單供出口,主要客戶都是歐洲國家,國際航運市場的蕭條對我國造船業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。” |